全媒记者罗瀚 通讯员黄剑 李珍文
彩砖铺成的人行道曲径通幽,内容翔实的红色长廊扣人心弦,再现红色历史的大型壁画栩栩如生,宣传红色精神的文化墙赏心悦目,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红色基因与红色基地的完美对接,使之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位于湖北省监利市毛市镇石码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角冲击和心灵洗礼。
现在的石码村由孟河、义兴、石码三村合并而成,有农户1062户,村民4985人,耕地面积7236亩,党员75人。为什么合并后的村以石码命名,其中故事耐人寻味。旧时,此地水灾频繁,先民居无定所,惟有择高而居,石码头本内荆河畔一高地,元末明初,便有朱、杨二姓移居于此,为方便挑水、淘米、捕捞,先民们齐心协力,用瓦砾、砖头筑起三十六级人工码头。石码头背靠内荆河,水上交通便利,至清朝年间,毛市境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彰显古镇繁华,由于当时陆路交通不便,商家打货全靠水路上武汉,下荆州进行运输,毗邻毛市集市的石码头则成了当地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道光八年,台湾道台朱材哲来此寻访宗亲,见码头简陋,难负重荷,顿生善举,解囊捐款,并亲历亲为从湖南华容购回石条,请匠人兴修码头,兴修的码头四十八级,全由石条铺陈,坚固耐用,故名“石码头”。
由于交通便利,毛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放曹坡前,关云长义释曹操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周仓饮马池旁,仿佛呈现三国时期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厮杀场景,石码头上,留下了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深足迹。杨新海、杨子贞等烈士也长眠于此。
石码村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悠久,特别是红色元素十分丰富,毛市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大胆决策,决定将石码头打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观看红色故事、红色历史,提升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红色旅游的方式传输给青年一代,达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
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的同时,该镇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厚重历史相结合,他们充分挖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这个阵地,将辖内的放曹坡、饮马池、埋甲口、卸甲口等古迹串珠成链,打造主题鲜明、旅游功能完善的历史教育基地。二是把红色文化基地建设与红色历程、红色故事相结合,唤醒人们血与火记忆。1928年1月15日,贺龙、周逸群从长江观音洲码头登岸,在当地肖家墩惩治了一股小团防,获得3把手枪、10支步枪及200多发子弹,21日到达反嘴,后从地处内荆河旁的石码头登岸,与湘鄂特委领导了荆江两岸年关暴动,
拉开了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当地爱国热血青年杨子贞追随贺龙、周逸群等革命家,在铁嘴湖开展革命活动,但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被敌人残忍杀害,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抛尸荒野,将头颅挂于上观庙村示众三天,牺牲时年仅23岁,当地群众悲痛欲绝,将他的英雄事迹编写成花鼓词悲腔歌谣,一直吟唱至今:“上孝堂,见血灵,珠泪滚滚;哭一声,杨子贞,奴的夫君;打毛市,和周老,指挥前行;人人说,共产党,大有上进;我的夫,离学校,参加红军;恐家乡,民众们,呼唤不醒;日夜里,去演说,劳苦精神……”还有自卫反击战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杨新海,也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
据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毛市共有77名革命先烈为国捐躯,这些烈士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加大对革命英雄事迹内涵的宣传和弘扬,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标杆,确立榜样。三是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该基地以农业农村为背景,创造突出红色优秀文化艺术的景点景观,同时开展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文化宣传,让广大游客及村民在接受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让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基于以上思路,在具体规划布局上,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一班人通过实地反复考察,决定分三大块进行布局,第一块是以中国革命史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走廊,打通村委会与石码头的通道,用彰显地方特色的彩条砖铺陈,道路两旁设立永久性钢构橱窗,文化走廊以中国革命为主线,以伟人事迹、红色故事等不同形式呈现漫长的革命征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为党的事业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风骨;
第二块是打造宣传红色历史及革命精神为主的红色墙裙文化。将基地内的破旧民居进行刷新改造,书写以史料资料为主的相关革命红色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第三块是变废为宝,增加红色元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在实施中,该镇重点注意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土风貌,留住碧水蓝天,记住悠悠乡愁,将基地内的边角空地进行改造,将废物垃圾全部清除,按照规划合理造绿布景,形成景观型、河流型、文化型的村级小游园,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成果、美丽乡村的新风貌、生态宜居环境的新样板。
2020年5月8日,石码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多时间,基地建设如期竣工,该工程得到市委、市政府及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期间,市相关领导多次莅临现场,实地调研并认真指导,镇委、镇政府领导现场坐阵指挥,尽最大努力解决资金瓶颈,协调处理征地、补偿等相关问题,村委会一班人更是日夜坚守在施工一线,严格监督按图纸规划施工,确保基地建设的进度与质量。
据村支部书记刘秋华介绍,座落在村委会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总面积15亩,栽植紫玉兰、红叶石楠、紫薇、樱花、铁树等20多种树苗共1592棵、铺植草坪87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2套,六角亭1个,铺陈彩砖走廊600余米,红色历史展板200多幅。